一问到底丨移动支付如何加强安全防范
截至去年6月 我国超9亿人使用网络支付
不用带钱包,更无需银行卡,想要买什么,只要动一动手机,瞬间就能完成支付,还免去了找零的麻烦。近年来,网络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网络支付用户规模为9.04亿,较2021年12月增长81万,占网民整体的86.0%。其中绝大多数用户采用的是依托手机完成的移动支付,我国移动支付整体市场覆盖率排名全球第一。
移动支付如何更安全?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9亿,哪些人最爱刷手机消费?最常用来买什么?移动支付方便快捷,但安全隐患令人头疼。移动支付过程中,人们普遍存在哪些容易导致风险发生的不良习惯?哪些人是移动支付的高风险人群?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如何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财产?接下来就一问到底。
哪些用户及消费场景最常使用移动支付?
先来看看,哪些人,在进行哪些消费的时候,最喜欢使用移动支付呢?
中国银联联合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开展了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男性日平均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高于女性,年轻群体使用频率高于大龄群体,35岁以下人群中80%的人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商店、便利店及餐饮店”“小摊贩、菜市场水果店”“水电煤、网络费”这三大围绕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场景是移动支付发生最多的场合。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总经理单长胜:在日常消费场景,居民使用移动支付表现活跃,外卖、手机充值、虚拟产品交易、医疗、直播购物等新场景发生交易人数比例有明显上升。60岁以上的群体进行网络购物的人群数量比例有所增加,其生活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除了日常消费,在本次调查中还有一个新的支付场景,就是点外卖。其中,35岁以下是使用移动支付点外卖的高频人群, 55岁以上移动支付点外卖的比例不足35%,这部分人群更有时间,也更重视养生,愿意动手自己做饭。
哪些不良使用习惯易致移动支付风险发生?
移动支付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存在着事关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的风险隐患。日常使用中,人们普遍存在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风险发生呢?
调查数据显示,日常使用手机支付时,平均每个用户存在1.2个不安全的行为习惯。发生率最高的三项不安全行为分别为“网站/APP内登录习惯设置记住密码或自动登录”“在连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支付”以及“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
值得欣慰的是,和2021年相比人均不安全行为数量下降了约0.8个。“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换新手机时不解除银行卡不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等问题的发生率下降明显。但调查也发现,在手机内安装安全防卫类APP和开启了移动支付保护功能的人在整体人群中的占比仍处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女性和55岁以上人群在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孙霄:最普遍的就是在所有平台的付款密码都是一样的,这些情况都是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我们在日常宣传中经常会提及,但是咱们的广大用户还是没有提高足够的警惕,平时没有出现资金损失的时候,就觉着没有关系,但是一旦出现了资金损失就追悔莫及。
业内人士提醒,如果设置了自动登录并记住密码,最好是在软件设置中予以解除。另外,在选择密码时,最好选择字母 数字 符号的组合,增加安全性。
哪些人属于移动支付高风险人群?
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几十岁的老人,可以说,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并开通相应功能,人人都可以是移动支付的使用者。那么在庞大的9亿用户当中,哪些人属于高风险群体,风险点又在什么地方呢?
调查发现,尚未走出校园,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具有社交频繁、信息交互渠道多元、尝试新事物等特点,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面临更高的风险,也更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受害者。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助理文竹:00后的学生拉卡拉POS机群体风险防范意识欠佳,更容易轻信他人,在“网络博彩”“兼职刷单诈骗”“网络平台抽奖扫码诈骗”“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等问题上较其他群体风险更高。
与年轻人不同的是,老年人日常所处的生活及消费场景虽不多,但因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低、信息滞后等,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侵权行为及网络诈骗时的敏感度不足,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
POS机官网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助理文竹:60岁以上群体对银行卡买卖的非法性认知不足,易遭遇虚假药品、保健品诈骗,且实际发生损失的人群占比较高。
老年群体接收外部信息时他们更多依赖短信、路边标语、海报、电视等较为传统的渠道,下一步要提升大龄群体的自我保护能力,更有针对性对高风险人群加强防骗宣传力度。
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多发 何人易中招?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很多与之相关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也呈现出高发态势。究竟哪种网络电信诈骗最容易让人中招,又是哪些人比较容易上当受骗呢?
调查显示,在各类电信诈骗中,排在前列的是收益回报类诈骗、情感爱心类诈骗、虚拟消息类诈骗。25岁以下年轻人和学生群体是情感爱心类诈骗受害最严重的人群,男性在面对此类诈骗时更容易受骗,有超过10%的男性用户表示曾经遭遇过。
去年5月,广州江门警方破获一个特大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摧毁犯罪窝点21个,抓获涉案嫌疑人436名,冻结银行账户103个、涉案资金超1000万元。
涉案嫌疑人中,有多名在校大学生被该犯罪团伙聘为“键盘手”,伪装成优质单身女性,利用网络社交工具与受害人以谈恋爱、交谈兴趣爱好等方式培养感情。第4至6天,“键盘手”诱骗受害人在直播平台上充值赠送“礼物”,直播期间团伙扮演女主播的追求者,使受害人争风吃醋,攀比消费。随后,“键盘手”则以PK为由鼓动受害人充值,从而实施电信诈骗。
江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汤警官:在此提醒广大市民,网络交友要谨慎,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特别涉及金钱交易更加要三思而后行。
近年来,虚拟货币的暴涨暴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围绕虚拟货币投资的新型骗局也是层出不穷。
最常见的手段是,不法分子以投资顾问的身份,将人拉入所谓的股票推荐群或投资顾问群。群里的“老师”则不断推荐某平台的虚拟货币,声称未来会有几十倍的收益,甚至冒充大型金融投资机构为自己背书,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可靠度。受害者在进群后,往往会先观望一段时间。这时,就会有不法分子伪装的其他的“投资者”在群中晒出自己的收益。之后,受害人会尝试小额买入虚拟币,等受害者逐渐觉得平台是安全的,大量投入资金后,犯罪分子就会迅速关闭投资平台,解散投资群,将投资者的钱全部收割跑路。
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蔡莉华:虚拟币投资属于非法交易,其交易过程完全不透明。但因为有部分人群认为虚拟币的价格波动是实现短期暴富的机会,导致最终落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非法交易圈套。我们建议投资者要摒弃快速致富的错误观念,抵制非法交易平台的交易,通过国家监管的合法渠道进行投资和交易。
遭遇诈骗后第一时间应该怎样做?
在日常使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被骗了,我们第一时间应该怎样做,才能保全自己的财产,或将损失降到最小呢?
中国银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后,“拨打110报警热线”是被选择最多的应急措施,占比是33.7%。还有21.3%的被访者选择“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也有19.2%选择了在政府机构网站进行信息举报。但仍然有33.4%的被访者出于各种原因,在遭遇诈骗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一现象更多见于45岁以上的大龄群体。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可能在遭遇诈骗后,因不了解补救措施和寻求帮助的途径而无法及时止损。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总经理单长胜:在遭遇诈骗后,首先要回忆自己经历被骗的全过程,准确记录自己提供了哪些个人信息,哪些付款账户可能有风险,实际损失资金去向等。其次,应立即拨打110报警,报告自己被骗全过程以及资金去向。警方会根据案件情况,采取紧急处置措施,最大限度挽回受骗损失。最后,要通知涉案账户开立银行或有关第三方机构。相关单位会根据情况对涉案账户以及关联账户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为警方追踪和挽损创造有利条件。
(总台央视记者 王雷 王瑄 张军 王殿甲 广东台)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拉卡拉 拉卡拉智能POS机 免费POS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hrkala.cn/6020.html